想娶女帝不正常吗? 第117章

作者:爱开小差

晋王眯了眯眼睛,这突如其来的背刺,是她没有想到的事情,这个时候偷袭,是真的太下作了,父皇就在这,完全没法教训一番宁王。

“我就喜欢你这幅很气,又没办法报复我的样子。”宁王自从在剧情模式里撕开了伪装的面具,就知道在现实中,她是很难再让晋王放下心来。

那就索性一点,不去装了,有机会,那就踩一脚。

正英帝走到案牍边,猛拍了一下。

“刘宽,你先出去。”正英帝沉吟着说道,今日,也正好趁着这个机会,考校考校自己这些平日里‘游手好闲’的皇嗣。

随着刘宽起身,离开御书房。

正英帝淡淡道:“这段日子,宋先生也是教了你们不少的功课,过些日子,按理说,便要考校你们今年所学的经义道理。”

“朕想来,择日不如撞日,考校不如就放在今天,朕要看看你们到底有没有学到些本事。”

正英帝的话音落下,台下坐着的亲王们,都是脸色微微一变。

“瑜舟,朕想问你,你可知朕为什么废了这次的科举?”正英帝开口也是切入要害。

“朝廷岂有偏用南人,而弃北人之理,这次科举全部都是南方士子,看似无患,但伤的却是北方士人之心,断的是我朝根基。”汉王工工整整地回答道。

正英帝点头,“对,答得不错,但你知道为什么朕废了这次科举,又革了礼部尚书张跃的职呢?流放千里呢?”

“他是亲近朕的,朕也器重他。”正英帝轻描淡写地继续问道。

“是他自知犯错,又一错再错?”汉王试探性地问道。

正英帝有些诧异,汉王能看到这一层实属不易,“张跃,原本是有一条活路的。”

“科榜出来后,朕亲自问过他,这卷宗有没有错。”

“他却跟朕说他没有错,他翻看过卷宗。”

“又给我送上了南方士子的卷子,朕看过,答得的确不错,他跟朕说,这次是巧合,这次的南方人考得就是比北方人好。”正英帝说到这里,忽然一笑。

“朕其可乎?!”正英帝板着脸,挥舞着袖子道:“朕要问的是南方士子考得好,还是不好吗?”

“朕在问他,他错没错。”

“他说他没错,所以,他的意思,那便是朕错了?朕听信了谗言,问罪于他,是朕的错了?”正英帝凝视着下方道。

“朕要他吃下这个罪过,他不愿吃,那他合该一死。”正英帝淡淡道:“天子圣威,岂能有错?”

“这便是朕弃用张跃的原因。”正英帝挽着袖子道,“朕要他做一个好臣子,他却没有做。”

“父皇,那这次科举,到底有没有徇私舞弊?”汉王忍不住开口问道。

“有。”正英帝淡淡道:“每年的科举,都有徇私舞弊,只不过,只要不过火,放一个,放两个人进来,朕怎会计较?”

科举只是相对公平的,是一个选拔人才的手段,但是在政治上,就不存在绝对的公平。

只要有利可图,就有政治上的互相交易。

张跃确实舞弊了,抬了两个张家的士子进了科榜,至于其他考官,有没有徇私舞弊,正英帝是没有详细去审察的。

而张家的这两位士子,也并不是完全无能,还是会读书识字的,但是以他们的水平能通过层层选拔,杀到最后一轮来。

仍然不现实的。

每轮的考官都是不同的人,怎么可能全程都有南党的人接手整个考试?

所以,正英帝看出来了,这是有人故意纵容,那谁能纵容,谁有这个条件和张跃做这样一笔政治交易呢?

只有当朝丞相长孙明有这个能力。

甚至有可能,长孙明都没有纵容,是单方面地栽赃陷害,这次南北榜案那么大的争议,就是他故意引起,以此攻讦自己的政敌。

这么大的问题,张跃若是能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,主动承担罪责,正英帝不是不能网开一面,但是张跃选了最愚蠢的一条道路,那就是死撑到底,他根本没有意识到一场科举考试中,只有南方人却没有北方人,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情。

于是正英帝做出了最正确的选择,废除了这次科榜,所有南方士子的成绩都作废,再问责礼部尚书张跃。

你不愿意承担这个罪责,那就朕亲自定你的罪。

而单独列罪和作废成绩,又是两个尺度。

单独列罪,那就相当于是实锤了徇私舞弊的事情,那些卷入此案的士子,终身不得入仕,全部都得作废成绩。

而只是单纯的作废成绩,便类似于变相的‘法不责众’,高高举起,轻轻放下,给了这些南方世族一个面子。

只追究张跃一个人的过失,又安抚了南北两边士子的情绪。

对于北方士子而言,这是陛下天威,明察秋毫,千古明君,查出了这次科举确确实实有徇私舞弊的情况,成了既得利益者,自然会维护正英帝。

对于南方士子而言,他们会庆幸这次只是废除了科举的成绩,对赶考的士子没有实质性的惩罚,仍有入仕的机会,这难道不是一种恩情吗?

秦王冷不丁问道:“既然如此,儿臣就有一个问题想要问了。”

“父皇先前并不想追责这些卷入徇私舞弊之案的士子,想要借机安抚双方,都各退一步,现在为何又要追责?”

正英帝仰天大笑。

“朕不追责到底,是因为之前没有人值得朕去追责。”

“你做事,是要有收益的,你要先想清楚,你做这件事的价值,值不值得你去付出。”

“朕不对张家赶尽杀绝,是因为张家已经死了一个张跃,它已经失去了权势,朕留着它们,它们能动摇朕的根基吗?”

“不,不会,它们甚至会认为朕还念有旧情,会有崛起的机会,会不断向朕示好,替朕对付那些跟朕过不去的人。”

“这是朕留下它们的原因。”

“但是,朕真要它们的命,它们又能怎么样呢?朝中有的是人,想要张家死。”

“往上爬的人是不会少的,岂止一人!”

“【改土归流】这一策,足够买他们张家的命,让他们接这个罪,断了他们的前程。”

“朕怎会去平白养一些闲人?废人?”

“若是陆成安真有这个能力,朕想让他的世族成为下一个张家,下一个朝中权贵。”

“那他就能。”

“张跃因朕而昌!”

“亦能因朕而亡。”

“张家错就错在他们有这个徇私舞弊的把柄在朕的手上,错就错在有人的价值比他们高。”

正英帝淡淡道:“若张家,有人能定西南之乱,朕网开一面又如何?”

“可他们没这个能力。”

“又是众矢之的。”

汉王皱起眉头,父皇这样的观点,她并不能认可,科举本身就是给天下读书人一个博取功名,是让寒门士子出人头地的机会。

这样神圣的地方,父皇都能纵容官员徇私舞弊,哪怕每年只是让一两个人幸进,可一年,又有多少个名额呢?

多出来的这些闲官、庸官,放下去治理地方,怎么可能不出问题?

但想了想,汉王叹了一口气。

眼下的局势,父皇和这些世家们的利益已经是牢牢结合,这样恐怕也是互相让步下的妥协,好说歹说,父皇现在都没有让这些世家彻底控制科举这条路。

毕竟在模拟推演中,世家的问题,汉王是耗费了几十年的时间才慢慢让它们被皇权压制,但记住,她也只是利用皇权压制住了世家。

真正解决掉世家积弊的,只有晋王那一次大清洗,彻底给格局洗了一个干干净净。

现在想来,父皇的每一步同样不容易,自己还是太理想化了。

正英帝幽幽长叹道:“汉王,你来替朕拟旨,将张家的那两位士子以徇私舞弊之罪和礼部尚书张跃一并处置。”

“本次科举,朕要分为南北两榜,南方士子和北方士子,朕要各自录取五十名士子,往后的科举,也按此法来登榜。”

“这一百人,选个日子,入宫重新殿试。”

“本次殿试的题目。”

“就以平定西南为题吧。”

晋王听到这句话,内心里是乐开了花。

这是亲爹给好女婿特意开的后门,就连题目的答案都提前泄露出去了,以陆成安的【改土归流】之策,怎么可能不被点为状元郎?

甚至陆成安还有时间提前准备辞藻的时间,这还能不是一个扬名立万的好机会吗?

晋王用肘子轻轻顶了顶身后的宁王道:“看见没,我才是最像父皇的人呐,就连宠信爱臣的手法都一模一样。”

“比你只会扭扭捏捏,想给又不给的模样,强上好几倍!”

说着,晋王又顶了顶汉王的胸脯,“指责啊,怎么不去指责父皇‘徇私舞弊’,你的强烈道德感呢?”

“父皇只不过是提前用一样的题目考校了陆成安罢了。”

汉王密不透风地解答道:“哪怕是没有提前问过他,只要陆成安跟刚才的表现一样,提出【改土归流】的策论,亦能殿前得名。”

“这如何能算得上舞弊呢?”

.....

.....

.....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菠萝包、刺猬猫,次元姬全网小说资源共享

内群中转:60 77 84 19 7(每日资源更新;分享图书包含后续更新。)

交流群:(免费找书)

1群群号:60330 094 0

进群就是最诚 实的告白

QQ频道链接:https://pd.qq.com/s/elhiwyx22(免费找书发资源)

tg链接:https://t.me/xiaoshuonovel (有搜书机器人,无限制)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已满或搜不到请换个群号,后 续更 新请加内群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第157章 合着咱哥俩抢男人,还能是正事啊?

【改土归流】这一招,是明、清时期,为了对付西南各少数民族地区的土司制度而想出来的一种政策。

一经推动后,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边疆的统治,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。

先想到【改土归流】的是大明,但真正沿用【改土归流】并将其推广下去的却是满清。

明朝的改土归流趋向于被动,所以在【改土归流】上执行的并不够彻底。

而清政府为了自己这种外来政权的地位牢固,则是不遗余力,进行全面施压。

令人玩味的是,每个朝代都会把上一个朝代所遗留下来的问题,竭力解决,以此来实现本朝的千秋万代。

清朝,所解决的问题,正是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——北方的游牧民族。

它利用多个手段,以盟旗制度,分化了蒙古,让蒙古永远没有办法再次完成内部统一,再利用推行藏传佛教的手法,给予僧侣特权和高待遇,这些政策极大地刺激了蒙古百姓。

宗教阉割了蒙古原来的尚武之风,再有盟旗制度的限制,配合上清朝又和蒙古联姻同盟,腐化蒙古贵族,让草原陷入长期的混乱局势,确保了清政权在中原地区的利益。

事实上,大明的灭亡,蒙古人是出了很大的力量。

在明朝万历时期,满清贵族家里都有蒙古女子作为妻妾,在其后满清攻打大明时,蒙古人往往都是竭尽全力的去帮助。

大明和蒙古之间,什么茶马互市,所谓的‘你好我也好’,其实主要原因是大明在后期,专心只打防御战,当时的大明,火器装备率是很高的,防守的时候居高临下,蒙古人的骑兵,在关外就算再嚣张,可是打攻城战,蒙古人他是打不进来的。

不是蒙古人不想入关,是压根进不去,就算真进去了,也损失惨重,双方这个互市的环境,是为了维护族群的生存,知道你也没办法消灭我,我也不想继续在战争泥潭中跟你拖着所诞生的权宜之计。

都是双方互相妥协下的产物。

后来,满清日益强大,有了入关的机会,和满清关系亲近的蒙古,它就露出了自己的獠牙,过了山海关,是跟着满清一路烧杀抢掠,只不过后来满清过河拆桥,玩阴的,把蒙古人耍了而已。

陆成安很不客气地从自身角度来考虑。

他会谨慎地防范北方的游牧民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