直死原神 第469章

作者:可乐兑水

杀了那么多人不说,还向他们收重税,早就不爽了。

北国银行早就在提瓦特开起来了,这些掌握大量财富的贵族能不清楚银行的作用吗?

答案是肯定的,而且他们很清楚。

可清楚为啥还要把钱放进去?很简单,当初愚人众来搞事儿的时候,他们可没少赚啊...

虽然他们是稻妻的贵族,但实际上他们和稻妻是天然的敌对关系。

老妖婆有句话说得好啊,宁与外邦不予家奴。

他们宁愿把钱放在北国银行,甚至是在家里的地下室堆着,也不愿意拿出来存到稻妻本地。

永远别指望这些人能有多好,指望他们为国家考虑不如让雷电影学做饭。

而他们不愿意把钱存到稻妻银行的理由也很简单,现在的稻妻可是越有钱收的税越多。

放进去就知道你的财产情况了。

说吧,这钱是哪儿来的?

做生意挣得?月收入超过一百万摩拉的部分税率45%,需要银行帮你代缴吗?

家族遗产?这玩意儿倒是没有什么税,不过你需要提供完善的资料。

什么?没有,那你这可是大额不明资产啊,需不需要奥诘众来帮你查一下?

其实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来源不明,那些势大的贵族有一个算一个哪儿有干净的?

一查就露馅,哪儿还敢拿出来?

不过两仪式并不在意,早晚都得拿出来。

于是在银行开业一周后,土地国有化的政策被正式确定了下来。

稻妻将不再承认土地归私人所有,每个人只有使用权而非所有权。

从今天开始,先前所拥有的土地将获得70年的使用权,这些按照地段会分成居住、商用、工业,且每户人所能够使用的土地不能够超过一公顷。

即10000平方米。

超过一万平米的将由幕府按照市场价收购,确保一个人不会拥有大部分的土地,即使只有七十年的使用权。

这针对的完全就是那些囤地的大户。

在稻妻,一个普通的农户能有七八亩的农田就顶天了,而一亩地也才六百多平方米,更别说一公顷了。

而且七十年呢,除了传承数代的世家贵族,谁会考虑七十年后的事情?

最主要的是什么,稻妻的人口很少,就算在将来会迎来人口大爆发,现在的稻妻人口依旧很少。

很难想象,一个面积相当于极东五倍多的国家,人口却不到一千万。

不过这在农耕社会是很正常的事情。

明朝永乐年间,国土面积有将近一千万平方公里,可人口却仅有六千多万。

哪怕是在有了土豆红薯一类高产作物的清朝,一千三百万的疆域下也不过三亿的人口。

农耕社会终究还是有极限的,更何况人口不管是过多还是过少都是不行的。

狭长的岛国有1.2亿的人,两仪式不想让稻妻也有这么多人,内卷有多可怕她很清楚。

稻妻没有那么多广阔的土地,两百多万平方公里顶天了。

这其中大多还都是山地,也就是说,适合人类居住以及种植的平仚原并不多。

所以虽然稻妻的人少,但土地的价格也不怎么便宜,尤其是那些土地品质好的平原地带。

地产价格不能太高,极东被戳破的泡沫经济以及北美的次贷危机,都证明了地产价格过高的危害性。

土地收归国有,两仪式要做的不是去拉高价格,而是维持现状,保持一种有些贵但又可以接受的价格。

如今稻妻的房产价格在每平方米8万-10万摩拉之间,听起来有些贵,但可别忘了,就连荒泷一斗这个gai溜子努力工作一个月都能拿出来七八万,更何况是有稳定工作的人呢?

兼职跟全职的薪酬可是完全不一样的,早柚天天睡觉每月都有三十万,而且终末番包吃包住,工作十年就能买一个100平米的房子。

而在稻妻,一百平米的房子可以说是非常的大了,不过一般家庭还是五六个人挤在五六十平米的小房间里。

原因也很简单,稻妻的消费水平太高了。

孤悬海外意味着物资匮乏,再加上前段时间的锁国令,物价更是在疯狂飙升。

在那种情况下,谁还买大房子啊,饭都快吃不起了。

当然,随着跨国贸易的重新开展,稻妻的物价已经降下来了。

而现在需要做的就是控制住地产价格,确保不会出现经济危机。

毕竟稻妻又不需要靠房地产来发展经济,那玩意儿水太深,她把握不住。

既然不好控制那干脆就不要让它起来,再者说过高的房价对平民百姓实在是太不友好了。

两仪式从来就没想过要挣平民的钱,谁有钱挣谁的。

而稻妻谁最有钱,那当然是那些世家贵族喽。

一系列的政策都是针对这些人的,不是什么所谓的仇富,就是人心单纯的不会得到满足罢了。

再者说财富是需要流动的,过多的财富如果集中到一个人身上太长时间,那不是什么好事情。

于是在幕府颁布土地国有化的政策后,稻妻城那帮贵族老爷们直接就疯了。

“开什么玩笑!?只能有一公顷,那我们在清籁和八酝买的那些地岂不是都得被收回去?”

他们买地都是按顷买的,注意是顷,不是公顷,一公顷换算成顷也才0.15罢了。

一买就是好几顷,现在跟他说高于一公顷的都要收回去,这谁受得了?

就算是按照市场价收购,那也不行啊!

他们之所以现在买入,不就是为了等开荒完成之后土地升值,坐等数钱吗?

到时候不管是出租还是卖出去,那都是稳赚不赔的买卖。

当然大多数都不会选择将其卖掉,他们更喜欢出租这种源源不断的生意。

而且所有权跟使用权不一样,所有权是正片地都是你的,包括地里的东西。

但使用权是你只有使用这片土地的权利,如果这土地下面有什么东西那就跟你没关系了。

比如说矿产、遗迹之类的东西,就算是你找到的那也不是你的。

一切归于国有,跟个人没有关系。

所以这些贵族老爷们当场就急了,一个个的恨不得去天守阁找雷电将军要个说法。

不过这也就只能想想了,真要去的话奥诘众不介意加个班,十天前血洗三家的风波还没有过去呢。

绝对的力量之下他们的抗议就是个笑话,虽然都想要去天守阁找雷电将军说道说道,但谁要去他们保准笑话一辈子。

可惜啊,为什么神明有着如此强大的力量呢?

如果是普通人的话,他们可以随便针对,下毒、暗杀、就像是当初对鹰司家最有能力的继承人。

管你功于谋略还是善于谋身,一碗汤药直接放倒。

这一点在地球尤为明显,有多少力图变法、改变国家的人死于守旧派的黑手?

看看宋明两朝就知道了,跟变法改革沾边的皇帝非死即伤,清朝的雍正更是在尸体中检验出了砒霜。

所以就算你是权力顶点的皇帝,只要你还是普通人,那就是一碗药的事情。

可在提瓦特行不通啊,神明与凡人有着本质上的差别,你就是让人家天天吃砒霜也死不了啊!

至于暗杀那就更别提了,在魔神战争大杀四方的存在,怕你个凡人的暗杀?

对富人高额的税收、土地国有、矿产国有,但凡拎一个出来放在古代的地球那人就直接没了。

甚至还会被既得利益集团不遗余力的抹黑。

举个人尽皆知的例子,宋徽宗,赵佶。

他就是把上述的事情全给干了,于是全家被士大夫集团打包送给了金人。

其实仔细想一想就会发现不对劲的地方,要知道宋徽宗执政期间,版图可是两宋的极限。

更何况他还搞了义务教育、免费公墓、养老院,就这样的人,怎么可能像史书里说的那么昏庸?

记住一句话,史书都是文人写的,文人都是士大夫集团,那史书里写了什么完全就看皇帝有没有触动他们的利益。

再搞完一系列变法后,宋徽宗还要废掉科举和士大夫的举荐制度,从自家创办的学院里选人,可谓是彻底把文人集团给得罪死了。

于是后面就发生了靖康之变,全家被打包送给金人了,变法所得的财富更是被文人集团瓜分殆尽。

然而在稻妻,这些人是屁都不敢放一个。

因为雷电将军和天宇鸣神是真敢杀人。

而且神明的寿命悠久,根本就不怕你搞什么岁月史书,你敢写我就敢杀人。

所以在得知土地国有化的政策后,那些贵族老爷们的表情就跟吃了屎一样。

可就算是屎,也只能乖乖的咽下去,纷纷将地契给拿了出来。

当然,他们也做了最后的挣扎,妄图坐高地价来让自己赚一笔。

而这件事的结果则以稻妻城多了上百具尸体为结尾。

至于地价?那自然是坚如磐石,一动不动。

幕府收购土地的行为持续了将近半个月,虽说花的钱有点儿多,但这都是值得的。

嗯,只有世家贵族受伤的世界达成了。

这一下是真给他们整怕了,以前随便搞是因为雷电将军要追求一成不变的永恒,只要不闹太大就不会来管他们。

可现在不搞什么一成不变了,这一年里的变法来的比五百年间加起来还多,弄得他们是苦不堪言。

可这样又有什么办法呢?柊家都被灭门了,只剩九条裟罗的九条家也和灭门没什么两样,他们就能置身事外?

新神的想法很简单,就是要让他们这些贵族来养活稻妻。

绝对的力量面前一切都是徒劳的,更何况人家也没有打破规则,用来压价的钱来自于改革后的商税。

二十多天过去,新的税早就收上来了。

他们怎么往上抬,幕府就怎么往下压,直到他们彻底抬不动的时候再杀一批人。

现在的情况就是,你要么老老实实待着缴税保命,要么折腾一番把全家都折腾到往生堂给胡桃冲业绩去。

已经有许多人被当成业绩给冲掉了,剩下的人都选择了缴税保命,事情也算是告一段落。

也就是在提瓦特了,换成地球古代那根本办不下来。

个人的力量终究是有极限的,一个皇帝再英明,那也是和整个士大夫体系在做对抗,稍有不慎那就是万丈深渊。

哪怕有军权在手,依旧会被一碗药放倒。

朱瞻基厉害吧,六边形战士,还不是没了?

因为啥没的?下西洋没的。

郑和死后朱瞻基打算继续下西洋,然而就在他六月份派太监去旧港宣慰司踩点之后,次年正月直接暴毙,和他的爷爷朱棣如出一辙。

都是下诏出海,半年后暴毙,这里面没点儿蹊跷谁信啊?

583、过渡

十月份还带着军队巡边呢,俩月后就挂了,死因没写,什么病,不知道,那是一片空白啊。

而原因也很简单,给朱元璋修太祖实录的是朱棣,给朱棣修太宗实录的是朱瞻基,但给朱瞻基修宣宗实录的则是杨士奇。

朱瞻基死的朱祁镇还是个小屁孩呢,宣宗实录完完全全就是杨士奇修的。

可十月份人家还在巡边呢,两月后就噶了,你这咋编也编不出来个合适的理由啊。

所以压根就没写,这就导致朱瞻基死亡的那段历史完全就是个空白。

别说什么下西洋不挣钱,那都是扯淡,不挣钱朱棣哪儿能五次北伐?不挣钱咋修的永乐大典?不挣钱怎么建的北京城?

说不挣钱纯粹是因为士绅没法走私了,他们挣不了钱了那可不就不挣钱吗?

也别说什么巧合,负责下西洋的太监花了近半年的时间带着船队刚到旧港,这皇帝就噶了,时间卡的是刚刚好,哪儿说的过去啊?

关键朱棣也是这样,一次是巧合,那两次还是吗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