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,卫青,真不是姐控 第124章

作者:豆蔻

  虽说境内有毒障,却没有天险可收,本身的形式又危若累卵,如果操作得当的话,想要灭掉闽越国,绝不是一句空话。”

  这两年,卫青可没少在南越国布局,比如...现在南越国吃的粮食,接近半数是从汉朝运过去的。

  南方一年四季如春不假,可水稻依旧是五月份种,十月份左右收获。再说北方刚过去了个冬天,存粮消耗不少,这时候粮食涨价,又或者暂时不卖,于情于理也说得过去吧?

第七章:平阳卫氏,彻与同休

  卫青没打算跟韩嫣再多详细解释,怎么操作,他也很清楚这也仅仅只是计划,而往往计划赶不上变化。

  再说汉朝就算出兵,估摸着实际上也打不起来。现实不是游戏,没有存档读档的说法,稍有不慎就是满盘皆输。

  就不说秦二世了,毕竟秦朝的情况比较复杂特殊,单把隋炀帝拎出来,如果不是三征高丽,隋朝也不至于二世而亡,被李家捡了桃子。

  再说就算汉朝敢赌,闽越国敢赌吗?

  指不定汉朝刚出兵,闽越国就缩回去了。

  再者打仗又不是比数据,天时地利的变化,都可能改变战争的结局。卫青没有亲自去过南方,不清楚西汉的闽粤地区是什么状况,此时就妄下结论,根本没有任何意义,他也就随口一提。

  卫青说:“闽越叛乱终究是小事儿,真要让我一定给个建议,那我只能说先礼后兵,或者说做出发兵的动作。闽越敢叛乱,未必不是欺负陛下年轻,欺负太皇太后年事已高,如果态度不够强硬的话,日后必然变本加厉,汉朝天威也难再震慑周边宵小。

  除此之外对内也要当机立断,陛下绝不能优柔寡断,只要做出抉择,就必须贯彻到底。否则原本稳固陛下威望的廷议,反而成为朝廷内部争吵的话题,本末倒置。”

  韩嫣听后心里开始琢磨该如何回复刘彻,又聊了下关于匈奴的话题,最后才在卫青的陪送下离开。

  韩嫣走后,张季跟林仲从前院走过来问:“家主,怎么了?”

  “闽越叛乱。”

  “那...陛下的意思是?”

  “估计会出兵。”

  “那家主...”

  “等消息吧,清闲日子怕是要到头了。”

  刘彻的确已经有了决断,她让韩嫣去找卫青,其实就像听卫青支持自己。看着那闽越国跟东欧国的庞大沙盘,她也推测闽越国不敢与汉朝彻底交恶,但总感觉少了什么,不像是卫青的风格:“卫青除了说让朕先礼后兵、当机立断外,就没有说其他的了?”

  未央殿里除了韩嫣,还有些为刘彻参谋的内朝官,这些人刚才七言八舌讨论个没完,韩嫣表情有些犹豫,刘彻见状立刻会意,挥手让其他人回避。

  “现在人都走了,说吧,卫青还说了什么?”

  “卫青还说如果打的话,最好蛇打七寸、永绝后患。”韩嫣说完,把头埋得很低,不敢看向刘彻。

  “永绝后患?”

  见刘彻似乎没有动怒,韩嫣小心翼翼的抬头瞄了一眼,见刘彻确实没有因为卫青的狂言而生气,于是大着胆子继续说:“是卫青亲口说的,他还说闽越国三面临敌,如果操作的当的话,灭掉闽越国并非一句空谈。”

  “哈,哈,哈哈哈哈。”

  刘彻听到这里,忍不住拍掌大笑,就说嘛,这才是卫青的风格!

  从战略上藐视敌人,从战术上重视敌人,这可是卫青为羽林军,也是给她刘彻上的第一课。

  刘彻估摸了下时间,然后问背后的春坨说:“羽林军什么时候回长安?”

  “回陛下,此时已经在返回的路上了,估摸着大概再有五天左右便回来了。”

  刘彻点头道:“那好,让司马相如写个谏书,给太皇太后那边递过去,就说先礼后兵。”

  翌日长乐宫内,旁边的黄门恭敬的站在旁边,他刚将未央宫递来的谏书念完,等待着太皇太后的决断。

  刘彻目前只有主持廷议的权利,至于最后的决断,还得靠太皇太后拍板,要知道虎符还在她手里攥着呢,没有虎符的话,就算刘彻想出兵也没用,掉不动兵。

  谏书里言明东瓯国乃汉朝之外臣,如今闽越国犯上作乱,攻击外臣,汉朝自然无法坐视不管。

  然自古以来华夏便是礼仪之邦,主张先礼后兵,故先派出使节出使闽越国,若是闽越国愿意罢兵,此事算告一段落,如果依旧执迷不悟,汉朝天兵必然会声张正义。

  这基本等于同意出兵,闽越国如此大张旗鼓,怎么可能被三两句话就吓住?只要你也得有出兵的动向才行!

  太皇太后老了,也就更喜欢晒太阳,尤其是开春的太阳晒着人舒服,没有夏日那么酷热。

  太皇太后的眼到底瞎不瞎难说,但心肯定不瞎,脑子清醒着呢,卫青两年前就大意之下,被老太太给狠狠的阴了一手。最后跟义妁拜堂成亲,算起来也是因祸得福吧。

  “义妁多久没来长乐宫了?”

  “回太皇天后,已经有大半个月了,听说是因为羽林军去汉中平叛,所以卫青回长安了。”

  “这样啊,哪天让义妁来趟长乐宫,就说老婆子想她了。”

  “诺。”

  太皇太后想的不是义妁,到了她这年岁,真正在意的只有仅剩的小女儿,之所以召义妁进宫,是想通过义妁来了解卫青。

  两年前许负入宫说的话,她始终没有忘记,也正因为那两句话,所以太皇太后才网开一面,没有继续追究卫青杀死栾大的罪责。

  第一句是:韩信起兵,势不可挡。

  第二句是:平阳卫氏,彻与同休!

  前者容易理解,就是说韩信开无双了,汉朝就不要跟死人斤斤技巧,不就是个虚名嘛,捏着鼻子给了就是。

  后者就耐人寻味了,平阳卫氏,讲的肯定是卫子夫跟卫青,彻自然是说的当今皇帝刘彻了。

  重点是彻与同休,并不是与国同休,也不是与彻同休。两个字顺序颠倒下,意思就完全变了,那些开国列候,基本都是与国同休、共享福禄。但彻与同休的意思,说的是刘彻的兴衰,是受卫氏影响。

  这怎么可能,又怎么能行!

  一位帝王的兴衰,岂容卫氏干涉!

  因此太皇太后起初听到这句话时,甚至对于卫氏起了杀心,但随后发现不对,如果灭了卫氏,按照预言汉朝岂不是也会随之灭亡?

  再冷静下来一想,如今卫子夫生了皇长子,如果皇后那边没有子嗣,刘据极有可能成为继承人,如此来说卫氏影响当今皇帝,多少还有点道理。

  思来想去,太皇太后认为这句话有两种解释,一种是:卫氏日后要成为权臣,甚至影响到皇权的威望,但未来汉朝却要依靠卫氏彻底崛起。

  另一种是卫氏拥有匡扶社稷之才,战国时期的管仲活着的时候,齐桓公称霸天下,管仲一死,公子小白用开始被小人蛊惑,最后病死,连尸体都没人给收,齐国也从此走向没落。

  如果卫氏也有这样的人才,也就能解释那句彻与同修了。

  再考虑到卫子夫的能力,以及卫青进入长安一年来的所作所为,及现在卫氏的情况,说不定两者全都有也说不定。

  正因为如此,所以栾大之死的最后判决,太皇太后选择放了卫青,但暂时剥夺卫青的权利,并且暂时遏制住卫子夫在后宫的地位。

  之后召见义妁入宫问话,是了解卫青对权势的态度。假使卫青贪权,必然会通过义妁,像自己传达一种渴望入朝为官的想法。

  如果是这样的话,那太皇太后就真要考虑钳制卫氏了,好在义妁口中的卫青,只是把主要精力放在羽林军上,至于其他的,什么时候恢复爵位,根本不去过问。

  欲望是随着地位不断变化的,太皇太后没有全完放松警惕,但暂时收起了继续打压卫氏的想法。

  与此同时,又得知了闽越国叛乱的消息,眼下似乎正是个机会,太皇太后似乎想看看,此事卫青的打算如何处理,看看与匈奴一战是不是运气使然,卫青是否真的拥有匡扶社稷之才。

  当天下午,义妁就得到了长乐宫的消息,她拿不定主意,便来到院落里找卫青问问,

  卫青估摸着,应该是老太太想从义妁嘴里,套下自己的口风。

  口风嘛,照实说就行,南越国的布局义妁不知道。

  关于自己对闽越国的态度,也没什么好隐瞒的,就算当着太皇太后的面,他也敢再重复一遍。第二天义妁带着药箱来到了长乐宫,太皇太后都让人传话了,这时间还能拖得吗?

  来到长乐宫,先帮太皇太后检查了下身体,发现没太大变化,又嘱咐说平日里多转转,不要总在殿内。

  太皇太后听完笑着说好,然后说择日不如撞日,不如今日出去转转,听说已经有麻雀从南方飞回来了,自己虽然瞎了,看不见了,但还能听到,想去听听麻雀的叫声。

  太皇太后开口,没有人能反对,她坐上了轮椅,是公输家特殊设计的,原本为了避震,费劲了心思。结果太皇太后还不愿意,说什么感觉不到震动的话,都不知道自己在走,还以为坐在原地呢。

  没办法,太皇太后的要求,别说苛刻了,就算要求设计成跑跑卡丁车的模样,公输家也得照办不是?于是经历了几次设计,最后还卫青一拍大腿,让公输家直接拿了款上等轮椅改造了下外表送过去了。

  这种轮椅减震效果不错,但又比不过特制的那种,而且是手推款,平日里刘彻、阳信公主看望老太太时,可以亲自推着在外面转转,以尽孝心,没想到老太太还真满意了,这也让公输家长舒了一口气。

  今天是义妁在后面推,来到花园里,太皇太后依靠着躺椅,听着偶尔响起的几声麻雀叫,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。

  “义妁呀,南方的事儿,卫青知道了吧。”

  义妁恭敬的说:“太皇太后说的应该是闽越国的事情吧?前几日韩王孙到来时,将闽越国叛乱的消息,告诉了夫君,还问夫君怎么看。”

  太皇太后扭头“看”了眼义妁,差异的问:“那卫青是怎么看?”

  义妁回忆着说:“夫君说这是小事儿,无论如何抉择,都无关大雅。而且夫君对此好像不太上心。”

  无关大雅嘛?

  也是啊,确实无关大雅,朝廷上吵得厉害,也不仅仅是因为闽越国。双方互相遏制,才是根本,臣子们互有争议,然后让君王来做决定,不过这也是掌权者最想看到的局面。

  如果所有的大臣万众一心,那还要皇帝干什么?

  难道意见跟臣子一样,听皇帝的?跟臣子的意见不同,听臣子的?那跟被臣子架空了有什么区别?

  “那...如果朝廷出兵,卫青有没有想过,带羽林军过去?”

  这次义妁立刻摇头说:“这倒没有,夫君说朝廷如果让他去便去,也不推辞。如果没说的话,正好落个轻松。夫君还说,如果真出兵的话,以汉朝之强,对付闽越国易如反掌,还说...”

  太皇太后听义妁吞吞吐吐,反而好奇的问:“还说什么?”

  “还说如果只想逼退闽越国,只要带兵推进过去就能赢,不遇到毒瘴的话,想输都难,甚至说汉军兵出会稽的话,闽越国就会退兵,这就是捞功长资历的。夫君说要打也是打匈奴,打越人的这点功劳、声望,他看不上。”

  太皇太后表情愕然,这眼高于顶了吧?

  她不知道这是卫青膨胀了,还是因为十拿九稳,根本不放在心上。

  “真这样说的?”

  “不敢欺瞒太皇太后。”

  “如果不从长安调兵的话,卫青需多少兵马?”

  义妁回忆着卫青说过的话:“这夫君没有提起过,不过夫君倒是说过,如果闽越国执迷不悟,死不退兵。只靠会稽的军队就够了,做多再补充些兵刃粮草。”

  会稽郡才多少人?

  卫青居然敢口出狂言?他是不知道闽越国的数量,还是不清楚会稽郡的军备?

  太皇太后立刻问随性的黄门令说:“陛下那边说,如果对付闽越国的话,需要多少兵,可有讨论出结果了?”

  黄门令听到问话,立刻回答说:“回禀太皇太后,暂时廷议还没有给出具体结果,不过目前认为,如果闽越国坚决不退兵,至少要会稽跟豫章同时出兵,如闽越国反抗激烈的话,丹阳郡也需要出兵协助,三郡同时攻打闽越国。”

第八章:卫青持虎符

  三郡攻打闽越国,算是相对比较保守的估算,单论战斗力的话,贵阳郡跟会稽郡同时出手,基本可以歼灭闽越国在外的有生力量。

  不过话虽然这样说,也是在闽越国外面打,真跑到闽越国里面死磕,就算三郡同时出手,荡平闽越国是极有可能的,可自己也会损失惨重,明显是得不偿失,这还是说闽越国没有援军的情况下。

  “义妁呀,这话是卫青可是亲口说的?”

  “是,义妁不敢欺瞒太皇太后。”义妁恭敬的低下头,这的确是卫青亲口说的,不过卫青还有句话,被义妁隐瞒了下来。

  卫青还说,对付闽越国需要多少兵力,看的不是汉军的战斗力,而是闽越国自己的抉择。如今是闽越国自寻死路,看似来势汹汹,实则外强中干,一着不慎,甚至有亡国灭种的风险。

  太皇太后问完考虑了片刻,这才挥挥手让义妁离开,然后对身边的黄门说:“来人,去将窦婴叫来,义妁先回去吧,最近常来宫里看看,长时间见不到你,怪想的。”

  义妁连忙称诺。

  等义妁走后没过不久,窦婴便从未央宫赶到了长乐宫。

  最近朝廷内部吵得也厉害,三公九卿没事儿就待在未央宫,或是亲自下场打擂,或许站在岸上看笑话。

  田`属于亲自打擂的,结果被窦婴带着自己的小弟,在刘彻的加持下,一套组合连招,锤的晕头转向,都快找不到东西南北了,如果不是太皇太后不太愿意打仗,只怕现在都要跪在地上唱征服了。

  然而田`万万没想到的是,就是自己最大的依仗,也开始准备叛变革命了。

  太皇太后之所以找窦婴,除了窦婴主张出兵外,还有窦婴真带过兵,不是田`这种名义上太尉,事实上连兵都没带过的家伙能比的。

  再退一步讲,窦婴好歹姓窦,田`可是王偷牡艿堋H缃裉皇太后身体欠佳,后宫风向已经隐隐有往太后那边到的倾向,自古外戚之间也是你争我斗的。

  薄氏上位剿灭了吕氏,窦氏上位把薄氏给打压下去,后面王氏上位,窦氏走向何方,又有谁说得清楚?

  窦婴说是太皇太后的侄子,但并不是那么**,窦婴效忠的始终是皇帝,而不是太皇太后,但可话又说回来,这不妨碍俩人是一家人。

  窦婴得知自己被叫来长乐宫,心理估算着,应该是太皇太后答应出兵了,只是让他想不到的是,太皇太后将他叫来后,先问的不是南方的局面,而是卫青这个人怎么样?

  对卫青的印象如何?

  那当然是好了!

  先不说卫青为三军的付出,也不说杀栾大的牺牲,单说他窦婴的儿子,是卫青的半个学生!窦杰是窦婴的嫡子,就算不是嫡长子,那也是仅次于嫡长子的亲儿子。

  卫青能将窦杰这废物扶持起来,还不是单纯的提拔,而教导成人才,作为老子的窦婴,看卫青那肯定格外喜欢。如果不是条件不允许,早就抢着把卫青招为自家女婿了。

  “卫青虽年幼,但无论是《战斗治愈手册》,亦或者是酒精的发明,都是功在当代、利在千秋。并且卫青创造培养羽林军的手法,非常值得推广,前些日羽林军去汉中平叛后,不仅作战勇猛,而且对当地灾民、投降者的分配、管理,也是非常熟练。

  卫青本人骁勇善战,立有赫赫战功,并且精通算学,即便连宫里的博士,也经常去羽林军学习,并亲口说天下算学一石,卫青独占八斗,羽林军占一斗,其余人共占一斗。”

  别管是谁开着时光机,跑到四百年后,抄袭了谢灵运的话,也别管说这话的人是收钱了,还是儿子被掉去了建章营骑,总之这都不重要,重要的是这话得到了广大算学大家的认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