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唐发明家(穿越大唐之我有电脑) 第500章

作者:33

  如今民间一片平稳,朝廷也有足够的力量来面对危机,这一切自然都离不开秦墨。

  “若不是有秦墨的帮助,使得大唐今非昔比,这场蝗灾只怕是后果不堪设想。”

  李二以及老货们皆是忍不住一阵后怕。

  手中有粮,心中才能不慌。

  民间百姓为何能够坦然面对蝗灾的到来,就是因为他们家里的粮食多得吃不完。

  老阴货对李二说道,“如今虽然发生了蝗灾,但是没有五姓七望从中作梗,应对起来却是从容许多。”

  贞观二年的时候,因为中科院以及活版印刷等一系列的事情,使得李二与五姓七望的矛盾已经公开化,到了无法调和的地步。

  五姓七望甚至想着推翻李二,让李渊进行复辟,好维护他们的特权。

  所以当蝗灾到来的时候,五姓七望却是暗中煽动百姓,宣扬蝗灾时是因为皇帝失德,上天降下的灾难。

  其目的是为了使李二失去民心,好方便他们行事。

  当然,最后的结果他们也失望了,蝗灾并未能够抵达长安就被扑灭了。

  这场斗争最终以李二的胜利告终,五姓七望在绝望之下,铤而走险,进行了反叛。

  最终的结果自然是李二轻松获得了胜利,将五姓七望进行了镇压,他们从此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。

  而五姓七望的余孽却是发动了天花攻击,试图将长安化为炼狱。

  长安城因此发生了恐慌,是秦墨站了出来,弄出了牛痘接种的法子消灭了天花,而五姓七望也彻底覆灭。

  想起贞观二年所发生的这一切,李二以及老货们皆是感慨极深。

  如果不是因为有秦墨,只怕贞观二年那场危机都无法度过。

  “各地官府可有救灾?”对于这点李二十分的关心。

  戴胄尴尬的回报道,“陛下,官府发放粮食,可是没有去领。”

  “这是为何?”李二不解的问道,“虽说百姓家中有不少存粮,但是白得的粮食,岂有不领之理,难道百姓的觉悟已经高到如此地步了?”

  戴胄解释道,“当地的官员们说,百姓丢不起那个脸。”

  “丢不起脸?”李二更迷惑了。

  戴胄继续道,“如今百姓家里的存粮颇多,若是去官府领救济粮食,会被认为贪得无厌,受人唾弃。”

  “百姓有如此觉悟,朕很高兴。”李二龙颜大悦,觉得教化有功。

  对于收集到的蝗虫情报,也一一刊登在了报纸,百姓能够有充足的知情权。

  “蝗灾越来越近了,某都做好准备了,到时候先把家里的鸡鸭放出来大饱一餐,然后全家出动,捕捉蝗虫,制成蝗虫粉。”

  “制造蝗虫粉太复杂了,某打算炸了来吃。”

  “家里有矿吗?油不要钱吗?烤着来吃就好,味道也是极不错的。”

  “某发现把蝗虫炸了放进包子里面来吃,味道会更好。”

  “蒸着吃,味道似乎也不错。”

  ……

  对于越来越近的蝗虫,百姓们却是越来越兴奋,讨论着蝗虫的108种吃法。

  蝗虫若是知道长安城里所发生的一切,只怕会悲凄的大叫一声:我们不要脸吗?我们可是天灾啊。

第0921章 蝗虫:我们坚持不住了

  蝗虫的心理阴影面积是极大的,若是以往,百姓对它们只有畏惧的份。

  在以往的记载中,愚昧的百姓们往往认为蝗虫是上天派下来的使者,别说吃掉,就连捕捉都不敢。

  在蝗灾到来的时候,愚昧无知的百姓会将蝗虫当成蝗神来祭拜,祈求蝗虫放过自己。

  在贞观二年的时候,为了扭转百姓门这一根深蒂固的观念,秦墨的做法是怂恿李二一家子以及朝廷的勋贵大臣们吃蝗虫,并让李二冠以“飞虾”之名,成功的消除了百姓对蝗虫的恐惧。

  于是等到蝗虫到来的时候,就变成了美味的“飞虾”。

  从而在与五姓七望的对抗之中占据了先手。

  天灾人祸,往往发生天灾的时候,天灾本身并不十分怕,而人本身才是最可怕的。

  贞观二年,秦墨和李二对抗的是五姓七望。

  而如今,放眼望去,一个对手都看不见,所以他们可以高枕无忧。

  报纸上除了刊登蝗灾的情况,更是注重于报道各地百姓消灭蝗虫,拿它们当食物的新闻。

  这更让百姓们津津乐道,对于蝗虫的到来竟然有些期待起来,这绝对是开天辟地以来的头一遭。

  用秦墨的话来说,这苦中作乐,至于有可能被吃过的庄稼,则是无人在意了。

  “夫君,蝗灾已经爆发了十几日了,为何长安地区没有相关的灾情?”

  李丽质等人感到十分的奇怪。

  贞观二年的时候,蝗灾虽然不是在长安爆发,但是长安地区也有零星规模的蝗灾,百姓们都去捕捉了。

  不止是李丽质的人感到奇怪,民间的百姓也觉得很意外,他们本来以为长安地区也会有成群的蝗虫的。

  对此,秦墨则是解释道,“大概是抽水机的功劳,蒸汽机厂制造出来的抽水机可是优先供应给长安地区的,这种情况之下,蝗虫孵化的条件不那么十分具备了。”

  这个理由十分的合理。

  不管原因如何,总之长安的百姓很失望,他们家伙都准备好了,结果却无处施展,只能对于飞来长安的蝗虫进行期待了。

  报纸上连篇累牍的报道着蝗灾的事情,由此引发了某些吃饱没事干的百姓们的好奇心。

  最直观的体现就是,长安地区涌入了大量的旅客。

  他们来长安不是为了欣赏皇城的巍峨庄重,而是为了看蝗虫。

  “走!去长安看蝗虫。”

  这些人都是铁路沿线的有钱人,消息在铁路沿线地区传播得非常快。

  对于某些吃饱没事干的人来说,蝗灾是难得一遇的事情,于是他们就想来看一看。

  铁路沿线也就算了,更让人无法接受的是,南方竟也有不少人乘船来观看蝗虫到来的盛况。

  这其中,以读书人居多。

  当他们消除了对蝗虫的恐惧之后,蝗灾就是一种千古难得一遇的盛况了。

  这些家伙有一个普遍性的特征,那就是都带着照相机,用他们的话来说,就是这一辈子说不定只能够看到一次蝗灾,要用照相机给记录下来,传给后世子孙。

  最重要的是,这可以成为他们日后吹嘘的资本。

  照相机拍下蝗虫的状况是正常操作,关中各地的官府皆是用照相机记录了一切,这可就比文字来得更加的真实。

  如果用心观察的话,就会发现报纸上的蝗虫群照片发生了微妙的变化。

  刚开始的时候,照片上的蝗虫是遮天蔽日,密密麻麻的,连一丝阳光都无法透下来。

 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,蝗虫群也是开始渐渐的变得稀疏起来。

  蝗虫的数量在减少,很大的一部分被沿途的百姓能消灭掉了。

  灾区的百姓们在兴高采烈的捕捉着蝗虫,鸡鸭在欢叫。

  蝗虫的数量越来越少,刚开始的时候,蝗虫所过的地方,粮食树木都被啃得干净,可是,越到后面,损失越少。

  这充分证明了一点,蝗虫的规模在变小。

  如果蝗虫有思想,只怕也为自己的命运所担忧,此时此刻只怕只想说一句:我们还能活着到长安吗?

  “蝗虫能到长安吗?”

  这只怕不止是蝗虫的想知道的事情,长安城的百姓们也很想知道。

  “难说,贞观二年的时候,蝗虫还未能够抵达长安就被吃光了,这次也说不准。”

  “报纸上说这次蝗灾的规模比贞观二年的要大许多,应该能到吧。”

  “可是这次各地的百姓们都已经做好准备了,只怕蝗虫的命运悲惨。”

  ……

  到处都是这种议论之声。

  秦墨听他们的语气,似乎蝗虫如果不能抵达长安,他们会很失望。

  这是什么奇怪的态度?蝗虫不来,难道不是值得庆祝的事情吗?

  秦墨对于民间的反应很蛋疼。

  大量的人口涌入,也是引起了百骑的注意,李君羡第一时间就报到李二的手里时。

  李二很重视,“为何会有如此之多的人口突然涌入?”

  李二很警惕,觉得有些异常。

  “他们……”李君羡觉得都有些难以启齿。

  “他们怎么了?”李二追问。

  李君羡尴尬的道,“百骑暗中探查了一下,那些人都是来看蝗虫的,说是没见过,要开开眼界,这些人有来自洛阳的,有来自江南的,更甚者,还有来自岭南的。”

  “看蝗虫?”若不是知道李君羡为人一向正直,从不信口开河,李二都想开口骂娘了。

  这原因实在是太扯蛋了。

  “是的。”

  李二忍不住骂道,“他们这是吃饱没事干了?”

  李君羡道,“大概是这么一回事。”

  李二长叹道,“朕竟然无言以对,你把这消息去告诉秦墨。”

  他的百姓如此沙雕,他还有什么话好说。

  至于这一切,似乎秦墨在其中也功不可没,于是他就想秦墨和他一起分享自己的复杂心情。

  当李君羡把这则消息告诉秦墨的时候,秦墨久久不语,最后也是忍不住感叹,“我这辈子做的最错的事情,就是让他们吃的太饱。”

  看蝗虫只是其中的一个表现,当物质极度的富足之后,大唐民间于是经常出现一些沙雕的行为,让他苦笑不得。

  他现在总算明白后世杂交水稻之父的心情了,他就不该让那些沙雕吃太饱。

  好在长安城物资充足,对于突然涌进来的大量人口,也能够承受的住。

  随着时间的推移,关中受灾的州县在增加,但是如果在地图上化一个蝗虫受灾图的话,就会发现蝗虫所覆盖的范围在逐渐的变小。

  蝗虫群的规模在逐渐的变小,蝗灾的威力在逐渐的缩小着。

  “夫君,蝗灾会到达长安吗?”李丽质问道。

  秦墨反问道,“你希望长安发生蝗灾吗?”

  李丽质摇头道,“所有人都不希望发生蝗灾,可是在已经确定的前提下,也只能苦中作乐了。”

  她的三观是极正的。

  秦墨戏谑的笑道,“我也不知道,现在长安城一百多万人都在等着它们到来,希望它们坚强一点,不要让百姓失望咯。”

  蝗虫:对不起,我们坚持不住了,只怕是到不了长安了。

第0922章 蝗虫又被吃光了

  长安百姓们以及外地游客们的沙雕行为是层出无穷,但是对于当政者来说,却是乐于看到的。

  至少不会出乱子,这是一个好事。

  蝗虫群距离长安越来越近了。

  然而时间到了六月二十日的时候,关于蝗灾的消息却是戛然而止了。

  蝗虫没有了。

  蝗灾结束了。